关注 | 记住,这些城市的新区尽量不要碰!

时间:2020-08-09 08:00 点击:

“一些城市的新区真的不能买”。 前两天,师妹在同学群里噼里啪啦的一通吐槽,为当初的置业抉择懊悔不已。

  去年拿房之际,师妹还开心的在群里发了个小红包,各自天涯的众人这才知道师妹买过房了。 群里立时一阵刷屏,或是恭喜“师妹喜提豪宅”或是玩笑称师妹 “筑巢引凤”,对楼盘的具体情况不甚了了。直到现如今听了师妹一番吐槽,才有了大概的了解。

  师妹买的是所在二线城市政府大力开拓的新区,新区的定位很高,要打造成城市新引擎,引领城市未来十数年的发展。堪称标准的概念新区,潜力板块。 但没想到一年前还是小甜甜的新区,一年后就成了师妹眼中的牛夫人。 跟许多买房人一样,师妹倾向于新区,无非是冲着有新区的概念层出不穷,未来预期高,而新区房产价格相比主城更低,这就在房产增值属性上拥有更多爆发力。 回顾历史,在城市新区置业回报率会比在成熟的主城更令人满意。 所以买房选择新区,这种思路在以往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没有问题。 可就此轮空前绝后的地产狂潮中,新区置业更优的逻辑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,很多人群面前,在很多城市之中,新区已经成为雷区。

  1

  新区中的雷区如果问如今房产市场面临的最大陷阱是什么?答案既不是价格耸人听闻的学区房,也不是悬而未决的房产税,而是多如牛毛的地方新区。

没在一二线城市生活过的人,恐怕难以认知新区的数量。一个省会城市摊大饼式的搞上十几个新区,属于见怪不怪。 而全国各地新区数量相加,更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天量规模。 网易根据统计数据发布的《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》图表明,至2016年,全国合计规划3500个新区。 要知道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也就338个。简单做个除法,平均每个地级以上城市喜提10个新区。

  没在一二线城市生活过的人,恐怕难以认知新区的数量。一个省会城市摊大饼式的搞上十几个新区,属于见怪不怪。 而全国各地新区数量相加,更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天量规模。 网易根据统计数据发布的《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》图表明,至2016年,全国合计规划3500个新区。 要知道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也就338个。简单做个除法,平均每个地级以上城市喜提10个新区。

  据报告称,要达到全国新区既定的规划目标,需要塞进去34亿人,相当于半个地球的人口,比当下全国人口多出了20亿的增量缺口。哪来这20亿的人?3500个新区规划都是根据人口预期来的,可无论中国育龄男女多么的努力,无论中国对外作何种程度的开放,也填不满嗷嗷待哺的全国新区。 经济降速,人口增速趋缓已是共识,城市也从迅速扩张时期转变为缓慢增长阶段,这就给需要增量的新区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,实际上大部分新区已经提前预定了“鬼城”的标签。 那么如何判断正在规划建设的新区能否真正的发展起来? 优先看新区的产业发展,产业对于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,直接决定了人口能否有效流入。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就与产业息息相关,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,苏州园区的招商能力全国顶尖,园区发达的产业经济吸附了大量外来人口,苏州长期是江苏省外来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,稳压省会南京一筹。 产业发达留得住人口,再辅以新加坡借鉴而来的前瞻性园区规划,苏州园区的房价得以一举超过主城,这在同期的新区中极为罕见。 但毕竟苏州只有一个,其它产业乏力的城市就不得不使出“辞旧迎新”的方法揠苗助长。 或是通过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改造老区,或是把医院,学校甚至政府等公共资源搬入新区,当地政府一通操作下就把购买力全部引流进了新区。 当年被称为中国第一个鬼城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,便是在政府引导下强行带起了一波新区地产行情,2010年时部分康巴什楼盘价格曾达到2万元/平方米,令全国瞩目。然而落后的传统煤炭产业根本支撑不起新区的建设和人口需求,以一场地产崩盘宣告了康巴什新区的失败。 依赖“辞旧迎新”操作,短期集中的购买需求助推房价,实际上城市的购买力增量丝毫没有增加,新区的人气只是简单的把存量人口资源调整了区位,成了一场左口袋换到右口袋的大型规划游戏。此外新区也使得整个城市房产供给总面积不降反增。 一来供给增加却缺乏持续的外部增量,后劲不足,未来二手市场将有价无市。二则是新区发展速度注定在初期购买力的宣泄后逐步放缓。 缺少产业的新区,完全不值得投资。

  2

  城市马太效应

  现阶段,城市发展分化,马太效应明显,微变SF传奇,有强者恒强之势。

  部分一二线经济发展速度尤甚其他城市。而在三线以下城市普遍缺乏人口流入,而背后的本质是缺少能赚钱的产业。所以按照城市段位筛选出投资相对保险的新区,基本都在一二线。 但现实中不乏一二线城市“快上蛮干”,一个城市遍地开花的十来个新区,各新区的五花八门的概念预期能否落地一时间也难以判断,到底哪一个才能成长为“别人家的新区”? 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按新区的“权力排序”,进一步缩小适合投资的新区范围。 新区虽然都叫新区,级别却高低不同,有区级新区,市级新区,省级新区,国家级新区之分。 行政级别越高,“血统”就越高贵,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就越高,全国人民都知道市政规划全凭政府意志。

目前,最高级别的国家级新区一共19个,还有10个在申报的路上,不出意外的话,未来将是省均一个国家新区,是各地区的掌上明珠。

  目前,最高级别的国家级新区一共19个,还有10个在申报的路上,不出意外的话,未来将是省均一个国家新区,是各地区的掌上明珠。

  各地政府不惜在血统高贵的国家新区押上重注,要产业给产业,要规划给规划。 比如南京江北新区也是江苏省的自贸区,而青岛西海岸新区不但是山东的自贸区还是“引智示范区”,这堪比深圳的“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”,二者在同一场中央会议中审议通过。还有兰州这样利好不够政府来凑,2013年起把政委机关陆续搬到新区。 所以有人才说,中国新区只分两类,一种是国家级,另一种是其它。傻子都看得出来,国家级新区集中了太多的利好,规划落地优先权完全吊打“其它”。 但若是以为带着国家级头衔的新区就可以闭着眼睛无脑投资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。 中国新区太多太大,而中国地方政府新区落地能力良萎不齐的矛盾,同样也发生在这些国家级新区上。 比如前面提到的2013年开始兰州移至新区办公的政委机关单位,又戏剧化在2015年陆续搬回原来的老城区。原因是区位太远办公低效,新区没有聚集人气。至2016年,多篇报道直指兰州新区出现大量空置小区,人烟凋敝,堂堂国家新区与“鬼城”画上了等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