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太白的“狂歌”
时间:2025-04-26 14:51 点击:次
▲1999年,叶嘉莹在驼庵奖学金颁奖仪式上。南开大学供图
叶嘉莹讲授
于家慧、林栋整理 张海涛审校
《远别离》所写的别离是一个很重大、很悲哀的别离,是从生别到死别这两种离别的结合。而且离别的主人公,是帝舜跟他的两个妃子娥皇、女英。就是说,虽然你贵为天子,可是也不能够避免生离和死别。这首诗除了表面上所写的别离,另外产生了一种托喻,有寄托的意思。而中国古代的寄托,一般都是政治方面的,那么我们怎么看出来这首诗有政治方面的寄托呢?一个是从诗歌叙写的口吻,一个是从作者生平的经历,一个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。
《远别离》中的托喻
开头“远别离,古有皇英之二女。乃在洞庭之南,潇湘之浦”,有人物,有地点。“海水直下万里深,谁人不言此离苦。”正式点明了离别。“日惨惨兮云冥冥,猩猩啼烟兮鬼啸雨。”别离的悲哀使天地鬼神都感动。“我纵言之将何补”,前面是客观地写别离的事件,现在是作者自己出现了,而且口吻上带着强烈的主观,“我纵言之将何补”。就算是我要劝告,我希望这件事情不要发生,其实我已经没有办法补救了。然后他说,“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”,强烈的主观口吻,他说那光明的上天恐怕不能真正了解、明白我内心的忠诚。不但上天不了解,而且“雷凭凭兮欲吼怒”,他周围的天兵天将,那些雷公电母就对我怒吼。我为什么这么悲哀?我为什么这么担心?下边两句是他真正的意思。我们说这首诗它有一个表层的意思,还有一个深层的意思,前面所写的别离主题是它的表层,它深层的意义是一种政治上的喻托。作者自己出现以后,这个深层的意义就慢慢地揭露出来,是“尧舜当之亦禅禹”。这是李太白句法、章法的变化,他是把两件事情简化来说了。尧让位给舜,舜让位给禹,可是他把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说了,无论是尧还是舜,“当之”,当他遇到这样的事情,“之”是这种情况,哪种情况?从上面来说,是“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,雷凭凭兮欲吼怒”,从下面来说,是“君失臣兮龙为鱼,权归臣兮鼠变虎”。他所指的更是下面这种情况。李太白的诗之所以变幻莫测,就像这种,把两件事情结合成一件事情来说,从表层的意义过渡到深层的意义。而且一般人说尧舜“当”这种情况,一定先写出来,是尧要让位,舜也要让位。可是他现在总结,只说要让位给禹。尧从来没有让位给禹,是尧让位给舜,舜让位给禹,这种说法是李白的一个变化。还有就是说,当时什么情况?他下面才慢慢说,这是李太白的诗所以“白云从空,随风变灭”的地方。尧舜当之也要禅让,什么情况呢,“君失臣兮龙为鱼,权归臣兮鼠变虎”,国君如果用臣不当,那么你本来是天上一条龙,现在就憋在底下变成一条鱼了。
我们中国的传统一向用龙象征天子。所以“君失臣兮”,如果君主用臣用得不适当,比如说唐玄宗时代,他在朝廷之中宠幸李林甫和杨国忠,防守边疆宠幸安禄山,招致唐朝的腐败,长安就陷落了。玄宗就“幸蜀”,逃难到蜀地,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。结合作者的口吻,李太白说“我纵言之将何补”,“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”,这两句从押韵来看,“我纵言之将何补”在不应该押韵的地方忽然出现一个韵,这是口气的加强。“我纵言之将何补”,“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”,这么长的句子,他用了一个“我”、一个“余”表示了加强的口吻,所以这首诗绝不是一个客观的、用古代的乐府来写别离。
还有就是李太白作为作者,他为人的态度。他一直是关心国家的,他说“谢公终一起,相与济苍生”。他写《将进酒》,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写得那么潇洒、那么超越,那里面有他很深的悲哀。所以你一定要知道,李太白关心国家,一个是他天才不甘寂寞,一个是儒家的思想,一个是时代的变乱。李白说:“俯视洛阳川,茫茫走胡兵。流血涂野草,豺狼尽冠缨。”你怎么能看到老百姓生灵涂炭,朝野之上都是人民的鲜血?我要“相与济苍生”。从李太白写诗的口吻,从李太白生平的为人,我们知道他有深层的意思,“君失臣兮龙为鱼”,结合历史背景,玄宗内宠李林甫、杨国忠,外宠安禄山,君失臣,结果长安陷落,天子不得不逃走了,所以“龙为鱼”。你本来是“飞龙在天”的龙,现在就憋在底下变成一条鱼了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,说有人到海边捉到一条大鱼,后来放走了,这个大鱼其实是龙变的,然后这个大龙回到龙宫,龙王就责备说你本来就不应该变成鱼,你变成鱼当然就是被人抓的,你离开自己应该有的地位,你变成你不应该有的形状,所以你的遭遇你应该得到。“君失臣兮龙为鱼”,转过来,它相对的就是“权归臣兮鼠变虎”,如果这个政权、军权归在臣子手中,那么他本来是在下位,像一只老鼠一样,一旦有了政权、军权,当年对你俯伏称臣的人就变成老虎。
这一首诗的深层意思,有种种不同的猜测。我刚才所讲的是第一种猜测,指玄宗内宠李林甫、杨国忠,外宠安禄山,然后遭遇到失败的下场。现在你看第二种,戴君仁《诗选》的注解说,“此篇前人多以为肃宗时李辅国矫制迁上皇于西内而作”,说的是玄宗逃到四川,太子在甘肃灵武即位,就是肃宗。后来肃宗把长安收复了,太上皇玄宗还京,回到长安,回来以后住哪呢?
正宫已经被肃宗住了,玄宗就住在兴庆宫,这里是他做天子以前住过的地方。据说因为玄宗在位很久,当时很多人怀念他。他住的兴庆宫接近外面的大道,常常有人经过,朝他住的地方遥望而拜。于是,肃宗手下宦官李辅国,就在肃宗那里离间父子感情,说玄宗已经不是天子了,而他住的兴庆宫跟外边这么接近,很多人都对他住的地方遥望而拜,这个不好,你应该把玄宗的住所迁到西内。西内就是西宫,又叫太极宫。肃宗本来不赞成,因为他知道他父亲喜欢兴庆宫。可是李辅国就矫制,假传天子的命令,迁太上皇于西内。迁到西内就对外隔绝,而且在迁移的时候,李辅国把玄宗左右亲近的人都取消了,所以玄宗就整个被控制了。李辅国还跟宫中的妃子勾结,要废立肃宗的儿子,而肃宗对他无可奈何,等于玄宗、肃宗都在他的摆布之中,所以“权归臣兮鼠变虎”。这是第二种说法。
还有第三种说法。“或云尧幽囚,舜野死”,“或云”就是有人说,我们上次讲了《竹书纪年》,在戴君仁《诗选》的注解中,最后是“竹书云”,“竹书”就是竹简,说“昔尧德衰,为舜所囚”。所以前人就说,难道真是尧让位给舜,舜让位给禹?没有这回事情,尧是被幽囚的,尧的晚年昏庸,被舜囚禁,然后舜就自己做了天子,跟曹魏篡汉、司马氏篡魏一样。“尧幽囚,舜野死”,我们说了,舜是死在苍梧之野,是死在山野的,他为什么没有寿终正寝地死在皇宫之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