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外国语学校
时间:2023-03-20 16:19 点击:次
9月25日晚,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高二年级大戏《雷雨》于体育馆二楼的舞台上如约而至。这不仅是一场戏剧的盛宴,也是高二师生语文学习的累累硕果。
作为传统,这不是杭外的第一场《雷雨》,亦不是最后一场。经典可以容纳千万次的沉潜,可以引导万千次的创造,杭外的每一场《雷雨》都以曹禺的原作为出发点,然而都因不同个体的沉浸其中而演绎出不同的色彩。
从9月12日左右正式开始排演到9月17日第一次审查,再到9月21日初次彩排及至9月23日最后一次彩排——六个班级、七个剧组以及所有道具组、灯光组、音效组的所有成员都争分夺秒、力求最佳。在一场又一场的磨合、商讨、争辩、和解中,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落、崩溃、怀疑、重振后,《雷雨》开始一点一滴地在我们脑海里形成更深刻、更独到的理解,而这场独属于我们的《雷雨》也终于在这天晚上,如期瓢泼。
早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,我们已大致理清了主要人物的关系——我们震撼于繁漪性格的矛盾和性情的坚韧,遗憾于鲁妈经历的坎坷和命运的多舛,唏嘘于四凤情感的痴傻和性格的单纯,悲悯于鲁贵做派的市井和生活的堕落,哀叹于周冲坚定的善良和纯真的悸动,敬佩于大海一身的正直和无畏的勇气……可是从认识角色到塑造角色仍有漫长的路途。我们在暑假里完成了语文老师布置的阅读和相关作业,在开学后这半个月里与师长讨论,与同学讨论,与自己讨论;对台词、动作、情感一遍遍打磨;《雷雨》翻了又翻,脚本改了又改——人与宿命的对抗,突围与救赎的幻灭,充满诗意的求索,我们终于逐渐走进了《雷雨》!在演出现场,有同学击掌感慨:“《雷雨》写得真好!”无论演员还是观众,我们都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,书面的阅读由此变得立体、深刻,而我们为此深感喜悦。
当《雷雨》的帷幕缓缓落下,现场的心潮依然澎湃不已。
林存富老师对整场演出作了精彩点评,他带领同学们再次逐一分析回顾了角色的演绎,并提名表扬了完成度较高的班级和演员。
孔黎娜老师用三句话为纲,探讨了戏剧的意义,表演的要求和校园活动对个人生命的影响。这三句话分别是法国戏剧理论家阿托南·阿尔托的箴言:“尖锐程度和紧张程度大大超出日常生活可能性的戏剧情境中,灵魂在特殊的关注和拷问中呈现出特殊的品质和意义。”
浙大黑白剧社指导老师桂迎的舞台指导:“做戏就是两只手捧着一捧水,一滴都不能洒。”以及孔老师自己的感悟:“高中的《雷雨》戏剧演出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颗种子,这颗种子后来慢慢发芽生长,让我走上了更大的戏剧舞台,也使戏剧成为我终身的兴趣。”
感谢林老师和孔老师的教诲,也感谢倪江老师为演出摄影。
最终,结合各位评委意见,评出了团队的一、二、三等奖与演员个人的单项“最佳”奖。
我们深知,很多东西在《雷雨》前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:我们阅读与表演,体验与反思,合作与磨合。很多挫败,更多感恩渗透进我们的呼吸,促成一股让生命绽放的力量。
我们深感《雷雨》是杭外人共同的记忆,是杭外文化的传承。这些珍贵的记忆让杭外人对杭外一往情深;有此传承的存在,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杭外人才拥有了肥沃的精神生命成长的土壤。
(高二5班 金秋葭报道 倪江老师、高二3班 金舒涵摄影)
附录(一):获奖名单
导演道具幕后团队贡献奖
总导演:丁茹芸、张霁雯、蔡佳洁、胡印良品